分类: 吐槽

  • 小红书,似乎也不那么红了

    小红书,似乎也不那么红了

    几天前,在新浪微博上看到前五星体育的F1解说在吐槽小红书全是“避雷”,“天塌了”之类的引流帖子,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内容。突然意识到,最近我似乎也感觉小红书也变得无聊起来了。于是我打开小红书翻了翻我之前发的帖子。

    我在小红书上发的第一个贴子是2023年1月23日发的,吐槽西双版纳的公交烂。那时候我主要用的社交媒体还是B站,还做了一些视频上去。只是偶尔会发些内容到小红书上。当时B站内容还是不错的,我常看的几个UP主有两位南航机长、李船长、做化学实验的元素实验室、讲游戏的狗乔伊等。相对于抖音那种无脑的快餐视频来说,B站的长视频内容更丰富而且UP主的知识水平也更高一些。

    之后B站试图调整激励的计算方式,用实际播放时长作为KPI,来鼓励创作者制作有一定深度的长视频,来和抖音之类的短视频平台的赛道能够分开。这政策还在测试接段,我就觉得有些不对劲了。很多UP主为了水时长,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坐在镜头前读稿件。而且文章标题很吸引人,内容非常啰嗦。不过最终用时长做为KPI的计算方式并没有实施。

    然而B站的赢利压力还在,后来直接削减了创作激励,鼓励创作者接商单和广告。从此B站的总体视频质量像拉稀一样一泻千里。B站有相当一部分的UP主其实是用爱发电,他们很难接到商单,或者有些视频里面也不加商单。削减创作激励直接摧毁了这些草根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与此同时,生成式AI逐渐成熟。这时就出现了很多内容拼凑,AI解说再配上非常违和的BGM的垃圾视频。索性很多人看视频直接关掉声音看字幕。而我有时甚至省略了播放视频,直接看评论。显然是时候转投新的平台了。

    后来,我使用小红书频率变多,打开B站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小红书主要以图文内容为主。与其关了声音看字幕,还不如直接看文章,正好是B站的替代品。相比视频,图文很大的一个优势是搜索和阅读的效率高。比如搜索去老挝的攻略直接点开就可以找到重点,完全没必要花几分种看UP主把稿子读完结果发现自己关注的内容没讲到。所以经常听到有人说,小红书已经取代百度,成为更好用的搜索引擎了。倒不是因为小红书算法有多牛B,只能说,百度太烂。

    当然,小红书还有一个特点是其它平台不具备的,那就是小红书上有很多港澳台的人和外国人。而且大家发布的内容是相通的。看来小红书平台在处理政治敏感内容方面是比较有经验。之前就刷到过马亚西亚的家长讨论让小孩去独中上学的问题。也是我头一次知道独立中学这个词。所以小红书也是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通气孔。这也就有了后来当睡神(拜登)打算封禁Tiktok时,大量Tiktok refugee涌入小红书,于是就有中外网友“连夜对账”的搞笑事件。

    小红书火了一把,进来的除了外国网友之外还有大量的营销号和垃圾内容。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就是引流的帖子越来越多了。比较常见的引流方式就是图片上是问题,然后等其它人来回答。比如“我姓孙,请帮我起个拿快递的假名”之类。这些话题通常能引起一些有趣的讨论,因些点击量会比较大。也正因为如此,很多营销号会不断发布这些内容。比如起名类的话题我就刷到过很多遍了,有趣的话题也变得无聊起来了。

    推荐的内容变得无聊了,那搜索到的文章质量如何呢?就比如搜索厦门旅游攻略之类,得到的结果基本上都是把厦门的景点机械地罗列一遍的格式相似内容相近的一大堆文章。之前听说有人的创业项目就是通过AI来生成文章发布在自媒体上。据说效果还不错。于是就会吸引更多的创作者用AI来生成种草文。当更多的AI生成的内容进入自媒体就会挤占真正创作者的生存空间。而AI最大的局限是它无法亲自观察现实世界获得新的知识。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AI吃下其实AI生成的内容来创作自己的文章给下一个AI吃。形成一条AI组成的“人体蜈蚣”。引用一句话,就是AI对文章的润色不会变出新的逻辑出来,它只会像一个老实的扫地机器人,把地上的狗屎均匀地抹向整个客厅。

    小红书这一类的社交媒体内容质量下降,生成式AI的大量使用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过我认为还有很多其它因素值得注意。过去人们通常会认为,优质的内容会有更多的阅读量,更多的阅读量就可以带来更高的收益。这也正向的激励创作者去创作更好的内容。但后来,人们发现,劣质的内容只要足够吸引人同样可以获得好的点击量,带来可观的收入。既然如此,谁还去认真创作。现在提起在某个平台上发文章时,不再在意文章质量如何,关注的是变现率如何 。同样的平台的推荐和搜索算法也不会去推荐优质的内容,更愿意提高能给平台带来收入的营销号的权重。这最终的结果也是加快了垃圾内容的泛滥。

    互联网的未来是什么样,不好说。也许最终会回归它的本质,一个先进的通信工具。

  • 剧本杀的本子能烂到什么程度

    剧本杀的本子能烂到什么程度

    一个剧本杀的本子能烂到什么程度?就好像一盘菜,看着就不太对,尝了一下确实难吃,硬着头皮吃完之后,还闹肚子。如果《如柒而至》你选了角色老黑,就是这种感觉。

    在游戏开始之前,客服会把所有人拉到一个微信群选角色。选好角色后拿到一本前置剧本,主要是可以提前熟悉角色的故事背景。可是当我读完老黑的前置剧本,我第一的感觉确是,“我,是空气吗?”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东北地区。老黑真名叫李晓生1956年出生,有个妹妹李晓燕。父母在公社食堂做厨师。后来“我”和常凤仙结婚。到81年,因为家里藏了金子被别人举报结果全家流放,李晓生也与家人失散。前置剧本中关于“我”自己经历的描述只有这一点点,其余都是童年时期一直到“我”被流放这里时间小伙们的长长短短。“我”甚至不知道我自己有没有上过学,长大后以何为生,为何突然结婚,为何家人会藏金子,为何我又那么肯定这金子来路有问题,因此第一时间草拟了和妻子的离婚协议书……读完“我”的本子,反而“我”自己疑点最多,毫无存在感。我,是空气吗?

    好吧,先把这些疑问放一边,毕竟这只是前置剧本。游戏开始是还原环节,很多迷团这里应该可以揭开。然而,整个还原环节的感觉就是离谱的设定加上东拼西凑的内容。

    到这个环节,每人会接到一个任务,找一件很对自己重要的东西。故事也向前推进了。李晓生被发配到屠宰场劳动改造,杀害了一个自己长得很像的人但刑期比较短的人老黑,冒充老黑获释。之后做起了向俄罗斯倒卖服装的生意。然后一行人在去莫斯科的K3列车的车站碰面。这时了解到,之前那一罐金子是父母开黑店,以次充好的收入。每过一段时间放一粒金子到罐子里。那个年代应该已有纸币了吧,为啥藏金子。而且老黑看到前妻带着一个孩子而醋意大发。婚都离了还管那么多?而且看一下孩子的年龄和自己被流放的时间,自己之前干过啥自己都忘了?尽管非常离谱,但是本子里面真就这么写的。

    至于说东拼西凑呢,因为之前不是说还有个任务务品要找。本以为可以通过这个任务了解更多关于角色的背景,结果我只看到NPC从一个箱子中拿出要找的东西,“来,我们套圈吧,三个硬币5个圈”。就这样,有一半多的人的任务物品是通过套圈获得。就是这么敷衍。

    终于到发案发环节本以为要做点大事。看完剧本,我感觉导演好像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你是个酱油角色,要有做酱油的觉悟。”

    故事是这样的,K3遇到故障,需要改乘Z777次列车。然后,“我”就因为和其它人发纠纷被绑到了驾驶室里直到案发,全剧终!也许你会说,一般这种情况,你看到的时间线很重要。可在本案中,推凶的关键不是时间线,是痕迹。

    这就是这么离谱的实景剧本。回想一下整个故事,感觉更像是作者一开始写了七个人,也可能只是六个人的本子。突然甲方说,六个人人数太少了,赚不到钱,于是硬塞了一个角色。甚至连故事线都懒得调整了,直接绑起来省得碍事。

    这已经是不是我今年刷的第一个烂本了。前几年密室逃脱剧本杀爆火之后,也出现了创新乏力,甚至一些劣质作品滥竽充数的现象。这个行业,可能也差不多要稍微冷静一下了。